摘要: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以往受教学条件制约,阅读教学形式单一,课外阅读也因时空限制成效不佳。随着科技进步与教育理念更新,智慧课堂引入阅读教学,为学生带来更优质体验,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智慧学习;课内外阅读;语文素养
一、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占据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语感,提升思维、理解与概括能力意义重大,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生阅读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对阅读重视不足、积极性欠缺,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课堂阅读中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理解能力较弱;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些因素导致阅读教学难以实现精准高效,教学任务完成度欠佳,整体阅读效率低下。
二、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为例,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一)智慧环境激发课前阅读兴趣
学生通常对课外读物兴趣浓厚,可在四年级暑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首先,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民间故事相关读物,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并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对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兴趣尤为突出,便为其推荐《中国民间故事》,制定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确保全班阅读步调一致。待五年级秋期开学,通过“读书交流会”“讲民间故事比赛”“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检查学生暑期阅读情况。学生先以小组形式交流感兴趣和存疑的情节,再进行全班分享,畅谈阅读感受与收获。这一系列举措,为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课内阅读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智慧课堂提升课内阅读质量
课内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在“民间故事”单元教学中,可采用智能化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听音频故事,发挥想象构建画面;通过互联网观看民间故事动画片;利用PPT课件展示民间故事连环画,并开展给故事画面配文字活动;组织学生表演民间故事等。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此外,利用钉钉班级群家校本布置朗诵课文、讲故事等作业并进行评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差异化推进课外延伸阅读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交流,掌握学生阅读水平与兴趣点。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和性格特点,分层推荐《聪明的牧羊人》《非洲民间故事》等读物,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推荐趣味故事,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深度文本,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
(四)方法迁移强化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方法应用于课外,比如,通过浏览、精读等策略提升效率;鼓励学生通过批注、摘抄、写读后感等方式深化思考;借助课前故事分享、朗读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反思
通过智慧学习环境构建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阅读兴趣显著提升,阅读量与质量实现突破,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明显增强,为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支撑。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智慧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个性化指导策略。(宜宾市叙州区育才路小学校 赵雪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