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宾市获批设立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医药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公办高职院校。两所院校的设立释放了什么信号?对宜宾的产业发展以及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有何影响?4月17日,宜宾融媒推出第一期《长江宜观·咖说》节目,记者专访到市政协委员、宜宾学院经济学者陈云岗,聚焦职教与经济的深层次联动。
陈云岗分别从教育改革锚定产业需求、如何发挥产教融合作用、两所新院校面临哪些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这两所高职院校的设立,是职业教育与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旨在满足宜宾市作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一线基层和有知识有技能的熟练工人的巨大需求,这也是对工匠精神的具体践行。”陈云岗指出,为了促进产教融合,两所院校应在充分调研宜宾当地企业和市政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精准测算未来人才的有效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专业。只要专业设置与园区要求、企业需求相契合,培养出的人才将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满足宜宾市及整个川南经济圈的发展。
然而,新院校的起步阶段也面临着品牌认可度不足、师资短缺和资金紧张等现实难题。陈云岗建议,在师资方面,院校应从企业中的工程师、财务管理人员、医院以及生产实践中的著名工匠里吸收双师型师资,形成与普通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在资金方面,应通过校企合作,既为企业培养人才,又在校企联动中不断获取企业的赞助。
两所院校的落地,对宜宾城市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陈云岗分析,高校作为“生产侧与消费侧结合体”,将带动南溪区基建、商业等配套升级,推动城市从“单中心摊大饼”转向多中心组团发展。同时,对县域经济而言,职教为农村家庭子女提供了“高质量就业+低教育成本”的路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机会公平的关键抓手。
陈云岗用一句话总结了这两所院校对宜宾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价值:“它是巩固基盘、着眼未来,实现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性安排,必将对宜宾市未来十年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产教脱节”到“双向奔赴”,宜宾两所高职院校的设立,既是地方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职教改革的微观缩影。其成败不仅关乎宜宾一地的发展,更将检验“教育赋能产业”这一命题的实践成效。(宜宾融媒记者 喻熹 丁小兰 幸柯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