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需要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中共宜宾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宜宾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机制,提升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深化规划引领发展机制改革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导,城市规划的理念决定城市发展的质效。当前,城市规划理念已从原来单纯注重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加强调以产聚人、营城聚产,“人城产”互动。《决定》指出,深化规划引领发展机制改革。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和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编制《宜宾面向2035 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和2049远景展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发展战略落位、空间结构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相统一,构建“一张发展蓝图”。
宜宾三江口 王宇 摄
完善全域规划体系。规划不能脱离城市实际建设水平,要更加注重与城市发展阶段、项目建设和群众需求衔接,在市级发展规划指引下,根据市、县、乡、村特点和侧重点,区分规划精细程度,指导各类空间科学布局落位:
中心城区规划突出城市重点发展片区、新兴城区规划编制的同时,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最终达到“无一米不规划”,同时避免大拆大建和功能过度承载;
县城规划落实好“人城产”互动,合理评估调整城镇开发边界,提升县城空间承载能力,同时根据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空间吸引力;
镇区规划要心中有“住”,以现有场镇建成区为发展原点,合理布局聚居点,完善优化镇区路网结构,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围绕产业和人口互动的要求,科学布局小微产业园,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群众就业、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在场镇外围及适宜区域,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适度规模化种养殖;
村级规划突出生产力布局和必要聚居点建设,根据项目需求按需编制。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优化城市重要片区高水平规划设计公开征集机制。加强规划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强化前瞻性谋划、专业性策划,提高设计成果质效。创新规划编制、项目生成一体化机制,构建项目质量与效益评价体系,增强规划执行性和项目落地性。
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未来城市发展“人”的增量空间,主要是有回流意愿的外出务工人员和有来宜就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两类群体”。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增长机制,关键是吸引这些群体在城市新区、城市建成区、乡镇聚居点实现安居就业。《决定》指出,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优化城市新区城镇化增长机制。落实“人城产”理念,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区。比如,宜宾高铁南片区以先进现代服务业等为导向,强化教育、医疗、赛事中心等核心功能,发挥对外交通枢纽优势,建设良好生活环境,吸引人口集聚;宜宾高新区高捷组团持续提升晶硅光伏产业发展能级,高水准规划建设沿江邻里中心,努力打造产业聚人新的增长点;菜坝片区以建设区域性文旅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吸引旅游和旅居人群聚逐一研究确定城市新区的发展规模和重点产业方向,同步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分片区导入产业、集聚人口,建设集。
俯瞰长江工业园 资料图
优化建成区城镇化增长机制。根据市、县两级建成区不同特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医疗、教育水平,谋划实施一批具备引领作用的功能性项目、赛事和活动,以更优质的城市环境和服务吸引人口集聚。通过“以旧换新”、国企收储等,加大保障性住房筹集供应,满足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需求,降低居住成本。
优化乡镇聚居点城镇化增长机制。当前,全市有200余万名农村人口。其中,在主城区周边邻近的场镇约有29万人,融入城市、适度聚居意愿较强;县城周边约有16万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愿意聚居;在中心场镇周边约有30万人,部分有一定的就近聚居意愿。宜宾基于乡镇人口流动趋势分析,顺应乡镇发展规律,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适度聚居为方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选址、完善配套,加快聚居点建设,吸引群众逐步向县城、中心镇周边聚居,推进农业人口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就地城镇化。同时,制定乡镇聚居点近中远期建设规划并加快实施,均衡高效推动乡镇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托场镇闲置资源合理布局小微产业园,招引和培育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聚居点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优化城市建设运营机制
城市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当前,宜宾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亟须提高。《决定》指出,优化城市建设运营机制。
优化城市建设机制。强化重大功能性项目和跨区域项目市级统筹,健全“市级部门+公司”牵头实施、市区财政分级保障的工作机制,加快中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城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实现山水园林串珠成链。落实完整社区建设模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宜邻中心,打造高品质社区生活场景。
EDCC艺云数字艺术中心 刘瑶 摄
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以建设“好房子”为引领,推动城市土地、规划、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协调联动,探索实施房地产领域集成化改革试点。
优化城市治理运行机制。建立城市定期体检和评估机制,识别城市功能短板,系统化、片区化推动城市更新。同时,创新“政府奖补+竞争立项”的群众参与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旧城更新、便民化改造和生活场景打造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中心城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宜宾融媒 黄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