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平台
政务服务网
|
首页>信息公开 > 热点关注
宜宾:如何做逐“绿”而行的实干者?

发布时间:2024-12-05 09:40
来源:宜宾日报
分享: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向“绿”而行,乘风破浪。

作为一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宜宾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宜宾经验”。

迈步新征程,今日之宜宾,继续勇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者、践行者、实干者,朝着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愿景迈进,更加需要夯实生态本底、厚植生态优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也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11月30日,中共宜宾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宜宾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围绕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深化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谋定而后动。根据《决定》,这项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决定》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建立水污染防治机制,健全中心城区沿江排口和小流域监测断面“人防+技防”工作体系,建设信息化监管系统,形成定期监测、溯源、倒查综合治理机制。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持续推动大气污染物治理、管理、应急减排,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等。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畅通的综合治理体系,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体系。

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林木蓄积量等。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要建立碳排放监测、碳足迹追溯机制,开展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推动本地区产品碳排放核算、碳足迹管理、碳标识认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支持三江新区、高新区、叙州区(高铁南片区)等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

同时,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全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建立林业碳汇监测机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次全会的《决定》,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专章部署,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四川省委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工作要求。

不仅如此,《决定》中提出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相关管理机制、建立小流域定期监测、综合治理等改革任务,更展现了宜宾进一步补齐工作短板的决心和行动。

生态文明担当 长江之头绿意盎然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对宜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宜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产业竞争力强劲、城市活力魅力彰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积极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先行区,印发实施《美丽宜宾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开展减污降碳协同、产业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攻坚等七大行动,推动建成一批美丽河湖、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交通;宜宾“江之头”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流域一盘棋,共护一江水”成功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古宋河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有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强力推进“守护好一江清水”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2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长江、金沙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对112条河流制定“一河一策”;严格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国首次实现人工繁育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场自然繁殖成功,保护区内鱼类种群监测数量增至92种;全力推进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宜宾,正从美好蓝图变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实景图”。看江鱼、赏花鸟,逛公园、跑绿道,已成了宜宾人的休闲新时尚,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正在“长江之头”徐徐展开。(宜宾融媒记者 郭晓娟)

责任编辑:罗一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与维护:宜宾市政府信息服务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