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平台
政务服务网
|
首页>信息公开 > 热点关注
四川省宜宾市发布地方标准实施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12-05 10:00
来源: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分享:

近年来,宜宾市以标准化的思维、理念和方式,积极将标准化作为重要抓手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不断强化宜宾市地方标准的有效实施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推动特色先进农产品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标准化振兴乡村的好路子。

案例一:长宁县“宜油47”新品种标准化示范种植

长宁县光热条件充足,油菜是该县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4万亩左右,但平均产量仅150公斤/亩,低于四川省油菜生产平均水平。为助力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宜宾学院、宜宾市农科院强强联合,组织各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挖掘油菜增产增收潜力,培育出了“宜油47”优良新品种。实验表明,该品种具有含油量高、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等特点。针对“宜油47”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宜宾市相关单位在充分研究了其施肥、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收储等指标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两系杂交油菜宜油47栽培技术规程》宜宾市地方标准。通过建立“宜油47”标准化示范种植区,采取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区带动等模式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扩大标准化应用成果。

该标准在2023—2024年期间经良好应用后,已在长宁县梅白镇集中建成795亩“宜油47”标准化示范基地。2024年4月27日,经专家验证,“宜油47”平均亩产高达190.2公斤,较当地以前非标准化种植平均亩产152.2公斤提高了38公斤/亩,增幅24.97%;亩增收益266元,示范区共增收21.15万元。目前,“宜油47”标准化生产已在长宁县辐射推广7395亩,共新增产值108.93万元,产品质量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案例二:《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引领全国紫苏产业创新发展

珙县紫苏具有26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医药和食品、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在紫苏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在茬口衔接、种植密度、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控等栽培关键点上缺乏科学指导,导致紫苏产量不稳定,紫苏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其种植积极性。为进一步推动紫苏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户经济效益,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创“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成功帮助宜宾市有关部门出台《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宜宾市地方标准。该标准通过延伸紫苏产业链、促进轮种循环等方式,科学有力地保证了粮食安全;在标准化过程中,该公司和宜宾市有关部门还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海拔地区的生态治理途径,实现了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为玉米、紫苏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双丰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实施后,每年可多增收一季紫苏达120.1kg/亩;相比其他模式种植紫苏,可实现亩增产60kg、增收960.0元。农户纯收益实现了1693元/亩以上。2024年,珙县全县玉米产量达到682.4kg/亩,比2023亩增产305.4kg、增收733.0元。得益于此标准,现已在珙县建设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5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辐射带动全县紫苏种植面积达26000亩,就地解决6300余户农户创业就业,珙县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第一大紫苏产业基地示范县。(信息来源: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任编辑:罗一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与维护:宜宾市政府信息服务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