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口机遇,用5年时间实现从“一黑一白”到“一蓝一绿”的产业生态重构,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为中国乃至全球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宜宾经验”。
四川宜宾又一次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继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之后,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日前在宜宾召开,宜宾锚定到2027年光伏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持续发力。
两年前,宜宾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及太阳能电池技术迭代“窗口期”,挺进光伏产业新赛道,以宜宾高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万亩光伏产业园,与中山大学等合作共建光伏产业新型研发机构,从“一片空白”起步到2023年实现年产值262亿元,成为四川率先完成光伏全产业链布局的城市。
而这并不是宜宾第一次“无中生有”。
襟连巴蜀,势牵滇黔,宜宾作为传统的“三线建设”工业重镇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高度依赖煤炭、白酒等传统产业,“一黑一白”工业增加值占比一度超过60%。从“一黑一白”转向“一蓝一绿”,宜宾产业结构的蜕变开始于2019年。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宜宾主动进军动力电池新赛道。2019年9月,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宜宾市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共同打造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走向“一带一路”的中国西部新能源产业基地。
宜宾熟谙龙头拉动产业链集聚的“打法”。在宁德时代等引领带动下,宜宾与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双向奔赴,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协作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获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称号。
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规上工业产值101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6.79%;全市动力电池销量96.33GWh,占全省的91.5%、全国的15.6%;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120余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宜宾动力电池实现新签约项目133个,签约总金额达到845.5亿元。
以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信心,宜宾敢于善于“无中生有”,突破资源之限、产业之难、动力之困,率先形成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在全球能源和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主动和先机。
选好赛道、找准伙伴,经过多年努力,宜宾如今已建成“4+4+4”现代化产业体系。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以及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辅助产业四大未来产业。
瞄准时代新风口、开辟产业新赛道、重构发展新动力,宜宾经济总量实现持续进阶。2023年,宜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6.64亿元,同比增长7.5%,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第3,大部分经济指标和关联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四川省前列。其中,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居四川省第2位;晶硅光伏净增长、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1.5%、动力电池同比增长19%、智能终端同比增长18.5%,“一蓝一绿”新兴产业竞相发力。
从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的进位,更可一窥宜宾的奋进。2020年,宜宾首次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排在第100位;2021年,上升了2个位次,排在第98位;2022年,继续进位,排在第95位;2023年,跃升至第86位,成为当年位次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具有全球视野的宜宾,正加速迈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制造强市”。
宜宾雄心不止。力争到2027年,“4+4+4”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营收跳起摸高,达到1.2万亿元,力争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60强、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取得明显成效,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期待宜宾“逐立上游”。(王彩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