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2025〕—81 | 成文日期: | 2025-04-18 |
索引号: | 008702672/2025-02310 | 发布机构: | 宜宾市人民政府 |
文件种类: | 通知 | 有效性: | 有效 |
文字版: | 下载 | 图片版: | 下载 |
发布日期: | 2025-04-19 |
文号: | 〔2025〕—81 | 成文日期: | 2025-04-18 |
索引号: | 008702672/2025-02310 | 发布机构: | 宜宾市人民政府 |
文件种类: | 通知 | 有效性: | 有效 |
文字版: | 下载 | 图片版: | 下载 |
三江新区、宜宾高新区、“两海”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宜宾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宜宾市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8日
宜宾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锚定宜宾主导产业,汇聚“政行校企”多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到2027年,培养一批企业“用得上、用得好、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院校“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资源,校企共建5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10个校企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每年以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等形式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不少于2000人,学生本地就业率明显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15%,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每年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不低于10万人次;建设各类型各层次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低于10个,培育30家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显著受益;在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科研转化等方面形成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和奖励荣誉不低于10项,为宜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经验案例。
二、建设思路
面向宜宾“4+4+4”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乡村振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以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新区)、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南溪经济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为主导,以各县(区)经济开发区为依托,有效推动政府、园区、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校企共同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实体平台载体,搭建更加紧密的校企供需对接信息化空间平台载体,建立健全“政策集成化、资源集约化、运行实体化、管理数字化、活动常态化”的联合体长效运行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推动职业院校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校企供需融合对接
1.共建校企融合平台载体。依托宜宾职业技能技术实训中心、高新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宜宾高职园共享区4个实体空间,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兼具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培训鉴定、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招聘就业、技术交流等活动功能,同时作为联合体实体化运营载体,探索形成多主体多形式长效共建共营机制。
2.搭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全面服务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线上综合平台,涵盖政策发布、示范宣传、招聘就业、信息中介、在线学习等功能,建立联合体企业、院校和就业人员数字化档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精准推送信息,促进政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和资源集聚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水平与人才供需对接效率。
3.常态化开展需求对接活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联合体对国有企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情况进行常态化摸底,定期发布核心产品清单、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大型人力资源与技术服务需求调研对接活动,促进联合体校企双方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企业出题、政府发卷、院校答题”的供需对接机制,降低校企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共同打造优质“五金”资源
1.实景建设“金实践”。支持联合体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学校实践中心,基于企业生产真任务、真场景、真过程、真产品,充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深度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推动实训资源共享,提升职教资源效能,广泛接纳师生入园入企实习实践,打造紧密贴近联合体技术岗位的“金实践”。
2.按需优化“金专业”。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将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重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动向,推动联合体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以契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培养及评价体系,推动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重点建设一批支撑联合体产业发展的“金专业”。
3.依岗构建“金课程”。根据企业提供的实质性产业共性技术、生产数据、岗位素养等资源,重构联合体职业院校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将企业技术转化为相应课程,支持企业投入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参与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一批适配联合体产业需求的“金课程”。
4.数智赋能“金教材”。共享企业操作手册、培训手册、培训包等实操案例,基于岗位职业技能开发一批优质工作手册式教材,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将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转化成为数字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打造契合联合体产业岗位技能的“金教材”。
5.培育高水平“金师资”。建立联合体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双向聘用机制,试点具备教学经验的企业技术能手评定教师资格,推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提升联合体“双师”水平;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联合体教师实践基地,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定期赴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研发、技改等项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转化企业岗位技术技能需求。
(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1.服务科技研发创新。充分发挥联合体科教资源汇集优势,校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引导在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共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智改数转”等项目,提升企业生产制造水平,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推进校企共同开发技术标准,提升宜宾企业产业地位。
2.提升员工职业能力。支持联合体成员共同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项目,并面向企业员工、应届毕业生、社会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和职业素养提升培训,建立员工教育培训档案。支持面向企业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以提升学历学位,招收符合条件的企业一线优秀员工就读本专科学历教育、技工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灵活开展联合体员工招生、教学和考核评价。
(四)服务南向开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1.深化南向开放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服务南向开放战略,促进区域中资企业、华人华商协会加入联合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运行,深化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支持联合体重点面向澜湄区域开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技能竞赛、教学标准开发等活动,提升联合体职教国际影响力。
2.服务中资企业推动“职教出海”。扩大联合体高校面向澜湄区域国家留学生招生规模,将中国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应用于联合体留学生培养,支持留学生在联合体内提升学历学位;面向区域中资企业推进“职教出海”,打造联合体“酒都工坊”海外职教品牌,在澜湄区域国家设立“酒都工坊”分中心,探索海外合作办学,提升境外办学层次和深度,以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
四、工作保障
市委人才大学城局作为宜宾市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部门,要协同联动属地、园区、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统筹推进联合体建设各项工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经合新产局、市酒业发展局、市数据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产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参与联合体建设,充分整合行业产教资源,促进校企供需对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协同优化政策供给,保障联合体良性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