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至6日,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在宜宾举行。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首次在中国西部城市举办,映照出长江首城宜宾绿色转型发展的深度变革。
长江首城宜宾一度是川南重要的老牌工业城市、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近年来,宜宾破除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旧格局,转型绿色发展,竞逐“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光伏产业建圈强链,在四川省率先实现了光伏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全国最快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圈的光伏新城,是全国目前建成N型太阳能电池产能最大的市州。
以宜宾高新区为核心区,全市按照“1+N”模式规划万亩光伏产业园,着力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宜宾晶硅光伏产业从“一片空白”到2023年实现产值262亿元,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
今年前三季度,宜宾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94亿元,预计2024年实现产值近3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2027年产值突破千亿。英发德耀、和光同程、四川东磁等电池片企业产品光电转换效率屡创新高,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参会嘉宾和媒体代表走进宜宾高新区考察,对宜宾光伏产业发展给予肯定。大家认为,在光伏产业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宜宾抢占先机、建圈强链、深耕配套、掌握技术主动权。宜宾高新区通过构建优质的营商环境、提供高效政务服务,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加速了光伏产业集聚发展,为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在光伏产业链构建、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孵化、产业协同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宜宾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我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背景下,光伏技术加速迭代,光伏产业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宜宾追“光”而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书写时代答卷。
大会期间,宜宾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建强宜宾光伏产业链和创新链,聚焦会议会展、决策咨询、产业培育、科研创新等重点领域推动宜宾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宜宾国资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宜宾高新区管委会与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将全面深入推进光伏产业相关合作,共绘光伏产业发展新蓝图。
浙江大学与宜宾高新区合作共建光伏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签约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德仁被宜宾市人民政府聘为宜宾市光伏产业首席顾问。
杨德仁表示,宜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宜宾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引擎,围绕晶硅光伏产业形成了产业生态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也很明显。希望促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从浙江大学向宜宾转化实践,赋能宜宾光伏产业升级换代,助力宜宾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大会期间,专家学者围绕技术创新应用、市场前景、投资机遇等方面内容展开分析讨论,智慧碰撞、集思广益,为光伏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为宜宾把握市场需求、优化光伏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出“良方”。
当前,宜宾光伏产业势头正劲,在行业盘整期“突围”前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在屏山县王场工业园区,川南首个大型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高景太阳能屏山25MW地面分布式光伏项目已部分建成且并网发电。
在宜宾高新区,光伏路灯、光伏停车棚、光伏围墙等光伏应用场景源源不断地“吸”光“吐”电,产出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
在宜宾新经济科创基地,“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智能算法,将光伏、储能、V2G和大楼用电负荷进行聚合和智能调度,组建成一张可并网、离网、内部电力协同互济的智能微电网。
宜宾光伏出海,走向世界。前不久,英发光伏产品长江运输出口海外首航仪式在宜宾港举行。满载着“宜宾造”太阳能硅片的货轮从宜宾港出发,向上海驶去,将出海送往出口目的地印尼。这是宜宾乃至四川首次光伏产品通过水运出口。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光伏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川出海大通道。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宜宾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指出,要构建更加均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机制,全面形成产业生态,厚植科技创新动力,力争3—5年均达到千亿规模,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攀勇者御风前行不惧山河之险,望远者洞察趋势创造无限可能。在宜宾,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正在与动力电池、新型储能一道,构建绿色新能源产业生态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新赛道,到科创高地光伏新城的新图景,宜宾心无旁骛、追“光”奔跑,拥抱变革、勇于创新,向着更大的发展愿景铿锵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