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镇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2025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其中,屏山县屏山镇在宜宾全市乡镇中脱颖而出,入选“2025镇域经济西部100强”,成为宜宾入围榜单的仅有的两个乡镇之一。
这是屏山县近年来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全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创新举措不断激发乡镇经济活力动力,在实干中取得丰硕成果的生动体现。
镇域兴则县域兴,作为宜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繁重的区县,屏山县把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该县按照“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先导、以适度聚居为方向”总体思路,充分考虑各乡镇交通区位、产业特色、场镇功能和要素配套等实际,重点以三产融合发展、小微产业园建设和镇域招商为突破口,坚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镇兴”变革,正在屏山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产业兴镇
特色引领 铺就甜蜜致富路
六月的书楼镇辣子村,宛如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漫山遍野的桂圆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果农们穿梭在繁茂的桂圆林间,小心翼翼地摇动着桂圆树,桂圆花簌簌落下,他们兴奋地说:“桂圆树开花时花朵又多又密,摇花不仅能促进授粉,还能让果园通风透光。而且,我们的桂圆林里还养了许多蜜蜂,那香甜的桂圆蜂蜜,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今年的桂圆收成应该很好,我们都很期待。”
近年来,辣子村坚定不移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产业,通过“党支部+大户+村集体公司”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桂圆为主导的“甜蜜产业”。小小的桂圆,不仅挂满了枝头,更甜进了村民们的心里,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蜜日子”。
2021年,辣子村通过村集体公司销售桂圆、农资,开展劳务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2022年,村集体公司收入增长至2000余万元;2023年,辣子村成功成为屏山县首个集体经济分红试点村,让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距离书楼镇不远的锦屏镇,村民们刚刚结束茶叶采摘的忙碌,又投入到李子树的疏果工作中。在文旅融合的强大赋能下,锦屏镇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焕发出勃勃生机。据了解,锦屏镇李子种植总面积约10万亩,年产量高达16万吨,产值已突破6亿元大关。此外,当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起了“春赏花、夏品果”的美好发展格局。
锚定“茶果飘香 山水锦屏”的总体定位,锦屏镇始终坚持以茶叶、李子、柑橘三大产业为主导,将“小果子”做成了“大产业”,努力为镇域经济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目前,该镇拥有茵红李、五月脆等李子10万亩,茶叶4万亩,柑橘2万亩,综合产值已突破10亿元,已成功创建为省级产业强镇。
在此基础上,锦屏镇将继续升级打造优质水果品牌,补齐水果加工产业链的短板,做大做强冷链物流园区,推进镇属国有公司实质化运营,加大“两类需求”对接力度,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屏山县各乡镇也蹚出了好路子。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加销服’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项目落地。”据屏山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屏山县打造的金沙江百公里水果长廊,茵红李、柑橘、枇杷、龙眼产业集群5个子项目已开工。同时,提质增效水果5000亩、茶叶3000亩,建成投用白魔芋良繁中心,与四川轻云酒业签约了年产1万吨清酒项目,与西南大学签订了特色黑猪肉预制菜开发项目。下一步,将科学完善镇域规划,突出“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貌”,统筹做好乡镇生产、生活、生态等规划,打造各具魅力的特色集镇。
规划谋镇
立足优势 绘制经济发展蓝图
金沙江畔的屏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这里水资源丰富,河谷干热的气候十分适宜水果生长。如今这里的农特产品丰富多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然而此前,屏山县因不少乡镇面积广、海拔高,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一年来,在市、县两级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后,屏山各乡镇积极行动,结合当地的优势和特色,精准地找到了发展方向和路径,齐心协力聚力打造经济强镇。
屏山县立足金沙江沿线百公里特色水果带的产业基础,科学编制“一廊三片”镇域经济片区发展规划,精心完成了屏山三产融合发展片区、锦屏茶果特色产业发展片区和新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等3个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该县11个乡镇镇域经济规划编制。
以大乘镇为例,该镇从人口、空间、产业结构、农村建房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摸清家底,精心优化发展思路。在做大增量空间方面,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全力打造小微产业园;在盘活存量空间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场镇功能;在扩大就业空间方面,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打造微型就业场所。
要想盘活空间、做大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产业、壮大产业,以产业为先导,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大乘镇的主导产业是茶叶和水果,现有茶叶1.2万亩、水果1.5万亩。下一步,大乘镇将重点从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同步发力,为镇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而书楼镇则围绕“三区三线百点”党建示范片规划,加快推动楼山书院、国企兴村计划等项目建设,扎实落实村级规划,全力打造火焰茵红李、辣子桂圆、高田羊肚菌、新庄猕猴桃4个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培育5个和美乡村,组建环鸡罩山片区“共富联盟”1个。通过水果产区、农业园区、采摘景区、消费商区的有机融合,书楼镇致力打造一个集生产、观光、消费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循环经济圈,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屏山县积极布局乡镇小微产业园,结合现有茶、果、竹、禽畜等特色产业,以及全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11个乡镇规划建设小微产业园13个,目前大乘镇茶叶加工园、锦屏镇茶产业园等4个小微产业园已建成投运,新安镇安和片区小微产业园、锦屏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等3个小微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新谋划小微产业园项目6个,通过“聚居点+乡村工厂”“聚居点+现代农业”“聚居点+特色文旅”等方式开展试点打造。
此外,屏山县还成立县乡一体镇域经济招商专班,全力以赴谋项目、引项目、推项目。今年上半年,该县组织开展和参加纺织服装、体育用品和健康饮品、农副产品加工等4次镇域经济专场招商,邀请企业及商(协)会参加,屏山县成功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达11.86亿元,目前已落地开工建设项目4个。同时,还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推广乡村工厂发展模式,已建成投运“乡村工厂”5个、带动260人灵活就近就业,全面建成后将带动约1000人灵活就近就业,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和带动就业增收,为镇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屏山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屏山县将结合各乡镇发展实际,精准谋划一批小微产业园、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产业项目,提升镇域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顺利建设、投资见效。在突出规划引领、加快三产融合、促进人口集聚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切实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屏山的镇域经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旅活镇
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无限活力
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浑然天成。这也让屏山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今年五一、端午假期,书楼镇的马湖府古城热闹非凡,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沉醉于古城的优美山水,尽情享受着初夏的美好时光。与此同时,龙华古镇、西部龙神沟等景区也同样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来自云南的游客杨屏告诉记者,五一假期,带着朋友特意到马湖府古城游玩,这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也特别漂亮,体验感也非常好,不虚此行。
此外,每年锦屏镇的李花旅游文化活动、中都镇的油菜花旅游文化活动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楼镇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努力讲好书楼故事,依托“高峡平湖,千年府郡”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书楼府郡、楼山书院、向家坝洞穴温泉等项目建设,精心培育餐饮、住宿以及农特产品、文化活动等丰富业态,全力提升商气人气;积极争取楼安路提档升级、S215等交通项目建设,努力将书楼镇纳入屏山县和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彻底解决交通瓶颈问题,让书楼镇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锦屏镇则聚焦李花文化旅游资源,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从增设旅游标识、修缮道路,到升级接待中心、新增车位与公厕,全方位提升接待水平;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多渠道进行强力宣传推广,围绕茵红李打造连片旅游品牌。截至目前,锦屏镇已累计举办11次李花旅游文化活动,成功吸引了超十万游客。
据锦屏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翠介绍,接下来锦屏镇将着力打造茵红李、茶叶等高标准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两山一海”的资源优势,持续办好李花旅游文化活动,推动金沙湾融入库区旅游体系,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产业附加值,让乡村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屏山县立足茶叶、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体系,举办“早茶节”“油菜花节”“樱桃采摘”等特色活动,大力发展赏花、品果、采摘等农旅经济,积极丰富景区业态,吸引游客到屏山消费,推动农产品销售与马湖府古城、西部龙神沟、龙华古镇等景区联动发展,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30万元。
一域精彩,全局添彩。激活“镇能量”,点燃“新引擎”,培育“新后劲”,释放“新活力”。未来,在屏山,镇域发展将各有所长,美美与共,既形成片区优势,又做强特色产业,真正实现镇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同频共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